第四十五章 兵下临安(1 / 4)

汝州是大宋新京师南阳府的北面门户,汝州若失,同军便能经叶县翻越方城山,取下唐州方城后,就能快速攻入南阳府临安城下。

为了保障京师安全,教主道君皇帝尚在位时,便以名将何灌守汝州。

何灌乃是开封祥符县人,有胆识,长武技,尤以射术闻名天下。

其人早年以武选登第,初任河东路从事。

时任河东经略使的韩缜(灵寿韩氏)见过何灌后,认定其人是个奇才,对何灌道“他日当据吾坐”。

须知,何灌是仕途刚刚起步的武人,在以文驭武的大宋,能得顶级豪门灵寿嫡脉子孙如此高的评价,自然不是只知习武射箭的武夫。

其人出任府州、火山军巡检期间,发现有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

何灌有意前去制止,同袍们皆劝他不要惹事。

澶渊之盟后,辽宋两个大国相互忌惮,皆不敢擅起大战,由此和平相处了百余年。

但战力更强的辽军更有心理优势,根本不把宋军放在眼里,常有越境之举,甚至故意挑起一些摩擦以试探宋军。

受到挑衅,宋军一线官兵肯定要逐级上报,可这些军情报到朝廷后,仅得到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不得擅启边衅之类的指示。

宋辽两国数次大战,已经彻底打灭了宋军的傲气,也打出了大宋君臣的惧辽心理,仅仅是几次没死人的边军摩擦,朝廷只会选择忍气吞声。

边军自己动手赶跑辽人更是想也别想。

真要动手了,不管输赢,只要辽人向大宋提出严正交涉,朝廷绝对会给带头者扣顶“擅起边衅”的帽子,不仅自己要人头落地,家人也会跟着遭罪。

久而久之,再遇到这种事,宋军巡边将士要么忍,要么忍,要么还是忍。

何灌能得后来做了宰相的韩缜高看一眼,自不是一般人。

待辽人再来取水时,其人便上前交涉,要求他们退回辽境,不准再来。

辽军虽在战场上赢了宋军,但国力远不如大宋,根本无力在两国边境维持庞大的驻军,守边压力实际远远大于大宋。

以至于宋辽两国地处黄河两岸的燕平、河北两地,农业生态完全不一样。

南岸的大宋早就推广了产量更高的占城稻,还能稻麦轮种,产量倍增。

北岸更缺粮食的大辽明明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却死活不愿意推广占城稻种植技术,还要求大片耕地之间必须留出足够宽阔的道路。

并不是辽人傻,只知道跑马,不知道种田,不懂更多的粮食代表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军队。

而是因为一旦推广水稻种植,每年就会有几个月时间无法大规模使用骑兵。

若是主动进攻,自家种稻种麦自然都不是问题。

防守的话,问题就大了。

成片的稻田当然也会受影响步兵的行军和作战,却远没有对骑兵的影响大。

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若是在水稻生长期突然入侵大辽,将会是灾难性的后果。

两国签订澶渊之盟时,辽国便在盟约中明确限制了大宋边境的驻军和城寨数量,以避免大宋利用国力优势进行军备竞赛而拖垮大辽。

除此之外,辽国还经常派人越境,甚至故意挑起双边摩擦。

为的就是以攻为守,持续打击宋军的士气,防止大宋看出大辽的虚实。

因而,得知有宋军小将竟敢驱逐一直在宋境取水的辽人,辽将顿时大怒,当即带数十骑兵犯境。

眼见就要因为辽人取水的“小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巡边宋军将士吓得直哆嗦,何灌却毫无畏惧。

其人朝着辽人身侧的山崖射箭,每射必中,其箭矢力道十足,不少箭头竟然射到山石里面去了。

凭着这手神乎其神的射术,震慑住了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