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贵小姑娘得到了厂长的撑腰,也缓下心来,用二指禅的手艺,详细描述了工艺难点和土法干燥箱的局限。
本来小姑娘还在担心这计算机回答不上来,可问题刚发出不久,便收到了几条专业回复,详细分析了真空浓缩的控制要点,并建议了几种改进干燥均匀性的简易方案,甚至有人画了原理草图。
然而,回复中充斥着大量城贵小姑娘看不太懂的工程术语和公式推导。
“湍流系数”、“热风场模拟”、“负压梯度分布”……一个个陌生的工程术语和复杂的公式推导,让她看得眼花缭乱,眉头紧锁,感觉像是在读天书。
“嘛,嘛,这都嘛玩意儿啊?草图还能看明白,底下这堆符号是干点儿嘛的?”
小姑娘有些发急,连刚上班时候学会的天津话都不自觉的冒了出来。
“厂长……这些道理好像很深奥,我……我看不太明白具体该怎么动手改啊。”城贵小姑娘有些沮丧地转过头。
厂长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简略线条构成的草图,早就晕了。
“这就是计算机?”
“怪不得这么宝贝,这一问问题,它就给答案了?”
“这计算机真是神仙玩意!一问就能给出答案!城贵,那你再问问它,这些东西具体该怎么实现、怎么动手做不就行了?
就问,具体该咋做,那个梯度咱是用锉刀锉,还是拿砂纸磨才能出来……还有,那个啥热风,咋弄才能让它们打转转……”
厂长一边说着,一边摸出了纸笔,盯着屏幕就准备记录。
城贵小姑娘也有点懵,这就是计算机直接给出的答案嘛?怎么感觉不对劲哪!
她回想起上次接到原单位,天津中药所转来的那份机密件时的情景。领导只是简单介绍了这个特殊论坛的存在。
鉴于她工作努力又好学,领导因为赏识她这个学西药却扎根中药厂的年轻人,才破例将这个内部技术论坛的账号密码给了她一份,叮嘱她“学无止境,若有疑难,可上论坛请教,自有同道高人解惑”。
可她第一次使用,对这里的“水深”一无所知。懵懵懂懂地就在主版块发了帖,完全没意识到这个论坛的交流层级。
她哪里知道,这个论坛平时讨论的都是涉及尖端项目的硬核技术。恰逢“大小姐”项目告一段落,分散在各地的一些顶尖专家难得有了些许闲暇,正在论坛上“放松大脑”,她的问题于是被这帮“有些闲”的大佬们逮了个正着,兴致勃勃地来了个“深入剖析”和“降维打击”。
这些专家们习惯性地从理论根源和最优解出发,对她的问题进行了一番高屋建瓴的剖析和论证。
这好比清北的教授们兴致勃勃地给一个请教如何改良手摇扇风效率的小学生,详细推导起了流体力学方程和热传导模型……
道理绝对正确,方向无比高端,但中间隔着巨大的知识鸿沟,小学生除了睁大眼睛表示仰望外,也只能说:你这是嘛?
就在她对着屏幕手足无措之际,一条新的回复跳了出来,语气带着明显的诧异:
“咦?等等!这个IP地址……显示是东北112厂?老几位快来看,112厂什么时候开始研究高效浓缩干燥技术了?”
“含能材料所的出来看看,有人抢你们饭碗……”
城贵小姑娘这才注意到,每段对话的前面都有个前缀,刚刚说话的前缀是(西工-流体力场01),而自己的前缀则是(112厂—熊1).
城贵小姑娘看着屏幕上那条带着诧异语气的回复,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把疑问敲了上去:
“呀!这……这不是计算机自动给出的答案吗?你们……是真人?”
这句话刚发出去,原本快速滚动的论坛界面突然凝固了,刚才还飞速滚动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