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总感觉像是在干坏事(2 / 4)

,只看现实情况。

现实是张浩南跟“沙城食品”有其因果关系,所以就要认定如果没有张浩南的存在,就没有“沙城食品”的当下。

毕竟,大环境终究还是“不做不错”,庸官是如此,好官何尝不是?

谁来承担没有张浩南这个生物学人类之后,“沙城食品”可能发生崩溃的结果?

只有当“沙城食品”的影响力,超越了“张浩南”,才能拿走张浩南,换随便任意一个谁去当“张浩南二世”。

这个阶段,于张浩南而言,“沙城食品”终究还是“我的企业”的范畴。

整个“沙食系”的精兵强将,不管是老是少,他们最大的底气从来不是“我是公司的人”,而是“我是老板的人”,老板,也就是张浩南,才是他们最信得过的猛男。

没有猛男,公司啥也不是。

张浩南跟张建刚提江湖地位,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如果哪天变成“公司的我”,张浩南早他妈不干了,何必惹那一身骚。

他对“沙城食品”可没有半点感情,只要能换钱,价钱合适完全可以谈。

也就是各种奇葩操作倒逼了现在更加奇葩的地位,明明自己一年到头不是旷工就是玩女人,但“沙食系”的强人都以“老板的人”自居,连虞小龙其实也是类似情况。

他下沙家里吃饭,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现在跟张总混”,那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力量在维系着庞大的利益集团。

这里的“利益”并无好坏善恶的意义,就是很中性的意思,政府、国资、民资、外资、产业工人、乡村农民……在各种利益组织的沟通交流中,不断地加固了对“张浩南”的各种奇葩想象。

超出了生物学上张浩南的范畴,一堆有的没的光环、滤镜,一般人撑不住大概就崩了,但万幸张浩南确实还行,撑得住自然就当得起。

“如果是一百个亿的话……我月底跟教育部还有其它相关部委沟通一下,扩大相关产业的专业课设置和交流平台。”

“怎么?松江交大、首都钢铁、京城化工外加建康这里三所理工科,不够用?”

“要提前储备专业人才,不然过个十几二十年,肯定不够用的。”

张建刚稍微喝了点米酒,接着道,“像关中工业大学,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高等学府,肯定要分流一部分生源。同时也有必要在西北地区提前布置好产业前沿规划,务虚上就是讲大开发,但具体到怎么大开发,就是要先盘一下家底,分得差不多了,再看地方自身的努力。”

这一点他在安东省时期,其实做得不错,对安东省的高精尖研究做了很多工作,民用工业上的科技转化虽然不佳,但那不是地方的问题,而是自然禀赋没辙。

毕竟全球来讲,挑也挑不出第二条长江这样的“黄金水道”,其余大河在长江面前的经济价值都不值一提,不是一个量级的,没有任何可比性。

挖长江潜力挖了二十年,都没有探到长江的极限,可想而知“黄金水道”的含金量之足。

所以同样是务虚,“大开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两个口号,前者落实得多,主要原因还是资本会长脚。

五千吨的船轻松到江汉,但安东省想要达成同等运力,七十三吨的车皮要七十节,百吨王也要来五十辆,差距之大,不是国家级的资本集团,根本玩不转。

因此当张浩南酒后吹了牛逼之后,张建刚其实就重新理清了过去在老家的思路,说白了,首先得有资本获利,其次才是其他。

之前纯靠国家推动,很难说形成省内全域范围的带动,维持一两个大城市或者几个工业城市的发展,就差不多了。

具体到“涓滴效应”能不能扩展到更下层,还是要看基层的经济力量,既要看实力,也要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