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争相举荐(2合1)(2 / 4)

“行了,别跟我来这套。”朱传文笑着打断了老谷接下来说的话,老谷这人什么都好,就是这嘴啊,总是闲不住,谷庵升融入夏元璋、朱春山几人的圈子也简单,就是靠捧,逮着谁捧谁,也不得不说,老谷这人还有点社交牛逼症。

谷庵升也不在意,他这毛病是改不了了,朱传文时常就会打断他的话。

朱传文接过老谷的报纸,原来从1907年1月开始,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裹脚。

“春山叔,你看看,这事儿还好我发现的早。”朱春山在一旁陪着朱开山和夏老爷子喝酒,闻言也是拿过了报纸,可能是酒上了脸,有些发红。

朱春山得罪朱传文的事儿,在面粉厂什么版本都有,什么算错了帐被罚,什么挪用了公款等等。

但是具体是什么就连夏元璋和谷庵升都不知道,朱春山也没说,倒是后来官复原职才平息了风波,也是给面粉厂里的鹞子山的老兄弟提了个醒儿,重新爆发了工作热情,算是歪打正着的事儿。

“好啊,这事儿好!”朱春山称赞着这条上谕。

“老谷,春山叔都说好,我觉得这事儿应该登在咱《工人周刊》上,别忘了弄成白话。”朱传文说道,这是第一次在《工人周刊》刊登清廷的政令,朱传文不是迂腐的人儿,这对的咱就支持,错的就反对,没那么难取舍,但是清廷政令的刊登权在朱传文这里,老谷拿过来也是询问的意思。

“好的东家,我让乔洪国办这事儿去。”谷庵升说着就夹一块牛肉,往自己的嘴里送去,这事儿算是定了。

“那个炼钢厂的负责的人找好了吗?”朱传文又朝着谷庵升问道,自己也是夹了块牛肉,几人算是边吃边喝边聊。

“还没呢,徐寿您知道吧?”谷庵升将那份报纸放在了手边,打算走的时候再带走。

“你说说。”朱传文还真不知道这个人。

“这可是位奇人,咱大清可是也有人的论文能登上《nature》的。”谷庵升砸吧了一下嘴儿,就开始娓娓道来……

徐寿,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如果按照洋人的称呼他的职业就是科学家,他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nature》收录论文的第一人,直到1884年逝世,所编纂译著的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有13部,在往前倒腾个20多年,算是清国科学界的一面大旗,曾入曾国藩幕,也就是幕僚。

“这么厉害。”朱传文有些惊讶的说道,《nature》在英国的带头下,现在可是学术界的顶级杂志,这份杂志的出现便是这个定位。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所以不由得朱传文不惊叹。

“还不止。”谷庵升说道。

徐寿与另一位清国科学家华蘅芳进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同时设计、制造轮船。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等官僚都争相以高官厚禄来邀请他去主持他们自己操办的企业,但是徐寿都婉言谢绝了,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译书和传播科技知识的工作中去。

之后便与华蘅芳等人创立了上海格致书院,主要是陈列科学仪器、举办科学展览、开展科学演讲、讨论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普及,可以算是此时的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老谷,你这意思,你有把握请来……”朱传文试探着问道,老谷起了头,这人啊自然是和徐寿有着关系,或者和这上海格致书院有着关系。

“嗯,算是徐先生的门生吧,这人叫曲正乾,曾经在上海格致书院求学,后来跟着徐先生的儿子徐建寅研究火药来着。”谷庵升说道。

火药,这专业有些不对口啊,朱传文心里想到,脸上的表情被谷庵升看在眼里。

“东家,曲正乾这人自从徐建寅出事儿,就在盛宣怀的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