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 太原王允(1 / 2)

与此相反,太傅府中,袁隗坐在榻上,脸色阴沉,如果拧一下的话,肯定拧得出水来。

“太傅,大将军与十常侍和解,整个大汉还有我等士人的立足之地?”河南尹王允急切的说。

王允之所以如此急切的除掉十常侍,是因为王允与十常侍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王允出身并州望族,王氏家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饱读诗书,少年时期便已满腹经纶。

由于出生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

十九岁那年,王允被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们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

随即王允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以慰民心,只不过此举让王允走上了宦官的对立面。

中平元年,王允征为侍御史不久,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身为豫州刺史的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从农民军中搜查到张让与黄巾军私通的书信。王允也不计较利害关系,具折上奏皇帝。

皇帝因此怒责张让,可是张让反诬王允忌妒陷害,此事便不了了之。张让脱罪后,伺机打击报复王允,将王允逮捕下狱。

幸得何进、袁隗、杨赐相助,几年之后王允才得以脱罪。王允对张让恨之入骨,未报仇怨,委身与袁隗,在袁隗的安排下,在大将军府人从事中郎。

刘宏驾崩,王允见机不可失,于是加入袁隗集团,成为剿灭宦官的急先锋。

这时候,董卓退兵夕阳亭、丁原按兵不动、乔瑁回军东郡,一场轰轰烈烈针对十常侍的风潮眼看就要烟消云散,作为剿灭宦官的急先锋,王允开始急躁起来。

“子师,稍安勿躁。子师请看,这是董卓的奏章。”王允被张让陷害,现在才是河南尹,与袁隗的官阶可差好几个档次。但是袁隗与王允年龄差不多,又都是世家豪族,所以袁隗对王允还是比较客气的。

王允接过董卓奏章,眼睛一扫,顿时大喜。董卓奏请清君侧,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啊。

王允大喜,拿着奏章就要去宫中找皇帝。

“子师且慢,此事还是让何进去做吧。”袁隗笑道。

“如此歼灭宦官的机会,为何交给何进?”王允大声问道。

“子师,你可还记得张让私通黄巾之事,如若不是子师操之过急,何至于此。子师不是内官,手中何来奏章?”袁隗笑道。

“太傅教训得是,看我这?真是白活了这些年岁。”袁隗提到张让私通黄巾之事,王允顿时冷静下来。

上一次,王允就是因为行事不周,所以才被张让抓住把柄成为阶下囚。这次如果再不成功,让张让躲过去,王允也许就看不到张让覆灭了。

王允摸摸花白的头发,想想自己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些年被张让耽误,自己的抱负一直没有得到伸展,心中很是苦闷。

只有剿灭张让,我王允才有出头之日。王允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剿灭张让。

“子师不用妄自菲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子师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此事还是交给袁绍和张津去做。”

“那,允呢?”王允现在可是浑身充满力量,只要是剿灭宦官,王允就有用不完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