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诸葛催收(1 / 2)

诸葛瑾明白诸葛亮的意思,温侯在徐州虽然稳了,但是诸葛瑾来东莞时日尚短,地方的豪强大户都是疤了头,收秋粮还是有些费劲的。

拉一万大兵过来巡逻一翻收粮肯定顺畅,但是大军一动消耗可是相当大的,耗费的钱粮可是很多的。

诸葛瑾召集手下众官,宣布安排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那就是收秋粮,依旧是老规矩,十税一的税收比例。秋粮收的主要是高粱、大豆等。这年头亩产量低,一亩地收的其实非常低,一亩地八十汉斤的高粱,折合公斤才二十公斤,这税费可以说是很轻了。

政令下达,平民、小户交税还是比较积极的,以亭为单位,主管拿着户籍册对照,谁家交了粮食就登记上。

大户行动迟缓些,越有钱越抠门,迟迟不肯交纳,诸葛瑾再三发文催促,大户陆续的也开始缴纳粮食。

东莞郡下辖沂水县,有个李姓的大户,这大户有多大呢,三个村子六七千人都姓李,拜的一个祠堂。沂水县令催缴了几次都不成功,可怜县衙那百十号衙役也就是抓抓小毛贼,哪里敢对付这样的大户人家,消息就报到了诸葛瑾这里了。

都是些乡里乡亲,诸葛瑾兵不打算用兵用强,这样不显得自己执政能力差了吗?

诸葛瑾穿好官服,带了几名随从赶奔沂水县李家庄。

诸葛瑾到了李家庄村口,为了防御山贼土匪,村子修的有围墙,村口还有两个老头看门呢。

诸葛瑾翻身下马,拱手道“麻烦老丈通报一下,就说东莞郡守诸葛瑾求见李族长。”

老头吓一跳,郡守这可是相当大的官,连忙施礼说“原来是诸葛大人,大人请稍后,这就村里通报。”

老头叫了个年轻人,飞奔回村里去通报。

李族长年纪不大,不到五十岁的年纪,身材魁梧而有威严。

李族长问“诸葛大人带了多少兵马来的?”

年轻人说“没看见兵马,只有四名随从,轻装而来。”

“诸葛大人不错,还能亲自上门来催收税费。走,随我迎接诸葛大人。”

李族长带领十几名族中长者来村口迎接诸葛瑾。

“草民参见诸葛大人。”李族长躬身施礼。

“李族长客气了,无需多礼。”

李族长在前面引路把诸葛瑾引进了村中,李家村只能说还算可以,算不上富裕,毕竟百姓比较多,哪里都有穷人。

客厅里,李族长让诸葛瑾上座,诸葛瑾不肯,依旧做了客座。

下人上茶,双方闲聊了几句。

李族长步入正题“并非我李家对抗官府,不肯交税,只是有些事情没搞明白,糊里糊涂的交税村民们也不乐意。”

诸葛瑾说“李族长,既然本官前来,那就要倾听百姓民声,了解事情原委的。”

“前年,大旱,又遇到了蝗灾,颗粒无收。族中百姓甚是可怜,吃野草吃野菜,官府颗粒粮食都不曾救济。以前的事情怪不到温侯身上,咱们往后看,我们现在交了粮食,万一遇到了旱灾天灾,官府会不会救济。”

诸葛瑾说“李族长放心,这种事情无需任何担忧。以后但凡有天灾人祸,官府都会救济。今年在徐州、东海发放了大量的救济粮食。”

“第二点,我们李家村山地多,地特别浅薄。希望诸葛大人能再搞些铁镐过来,还有那个架子车,我们村想现款买一些架子车。”李族长说。

“铁镐和架子车都是刺史大人安排的,夏季的时候通过抓阄发放了一万多两,但是数量真的有限。这样,我跟刺史大人打个汇报,如果有更好,如果没有,咱们本地的铁匠自己打造一些铁镐,铁镐打造的难度并不大。”

李族长很感动,诸葛瑾没有推诿,诚恳回答,没有打官腔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另外李族长应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