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孟府的担当(1 / 2)

天一亮,孟老先生得知有两位学生已经在门外恭候多时了。

一问,是多日不见人影的烦了和墩子,赶紧都给召唤了进来。

昨夜,烦了和墩子拿着刁得志给的银子,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

拿着银子回北岸,是半点用处也从没有的。

对于北岸的人来说,银子既不能吃也不能盖,除了能引起不必要的骚乱,什么用处都没有。

他们需要买吃的,用的。

最最重要的,还是吃的。

如今码头都遭了水灾,虽然南岸相对受到的影响小一些,可去采购大宗的食品,也不见得是一桩容易的事儿。

他们两个拿着银子纠结了大半夜,最后,还是决定求到孟老先生府上。

旷世大儒的修为和影响力,应该不是他们两个后辈小生能够比肩的。

墩子也提到了,兵法常说的借力打力,要善于寻求相应的资源,如今的情形,烦了被孙府驱逐,整个南岸应该很快都会得到消息,敢于忤逆他父亲来帮他的人,应该不多。

但是孟老先生的地位超然,而且老人家胸怀天下,最在意民间疾苦,找他,是最靠谱的。

“先生好!烦了请先生安!”

“先生好!墩子请先生安!”

看着眼前两个非常憔悴的学生,孟老先生赶忙都给扶了起来。

“好孩子,好孩子,回家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啊!”孟老先生竟然险些喜极而泣。

当初传来北岸被淹没的消息,他最先想到的,就是爱徒扶摇。

这个当年莽莽撞撞从北岸闯进他书斋的孩子,随着这些年的相处,孟老先生早已将他视若己出。

这个孩子于文字学问一道,并没有烦了那样飘逸的才情,但是好在踏实肯学,他说什么,扶摇就认认真真学什么。他让背什么,扶摇次日能一次不差的给背诵出来。

孟老先生知道,这是头天夜里下了死功夫背下来的。虽然资质不佳,但是这份勤奋,确实极为难得。

他和扶摇说的最多的,就是勤能补拙。

等到后来,扶摇的身子骨长开了,孟老先生亲自为他请来了精通各路武艺的武术师傅,拳脚兵器一路,都是那些各门各派顶尖的师傅亲自教授的,而兵法一道,还是孟老先生由自己来讲授。

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扶摇对于行军打仗,却有了不得的领悟能力。

孟老先生曾经把历史上的许多战役,化为沙盘,和扶摇推演。

他发现这个学生不光每次应对战局,都可以做出一个纵观大局的清晰认识,给出合理的作战方案。

而且,他就像一块海绵,所有之前演绎过的战役,再遇到类似战局的时候,不论之前所处局势是敌是我,扶摇都会将之前的经验很好的融入自己的战术,融会贯通,甚至另辟蹊径,给出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对策。

比如,项羽的背水一战,烦了提出,不仅要依靠背靠河面,无所退路来激发士兵的士气,当时所处的位置,面朝太阳的角度,战士们入眼的光线,以及当时战场上的风向,是否可以借助风势来扬沙子,迷惑敌军的视线,都是可以考虑进去的。

善于利用环境,能够有效减少人员的伤亡。用人命堆出来的胜利,不足为傲。

可能因为扶摇的平民出身,他虽然尚还没有做将军,可他对于普通士卒的体恤,却早已体现在沙盘的推演当中。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扶摇很不认同的一种成功的方式。

这也让孟老先生,非常欣慰。

所谓穷文富武。

历史上多得是家贫的人家,靠着一个后生读书读得好,光耀门楣,光宗耀祖。

可从未有一个武将,是出身贫困之家的。

因为习武之人所需的财力,物资,器械,兵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