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君臣之谊(3 / 5)

千金谋势 李恕恕 6495 字 2021-06-29

牵连到魏相身上。皇上,魏相是南唐的功臣,是国之脊柱,可不能让他被这些歪风、邪风给吹走了。”

李复书频频点头“你说得对,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左右为难,”他叹了口气道“我自然是相信魏可宗的,可姜无谄直臣之名亦是朝野上下皆知。他在为政殿上弹劾魏可宗,此事若是不查,恐怕魏可宗日后污名缠身,也恐臣民不安。”

魏可宗是他最为倚重之人,他本就不相信魏可宗会做这样的事情,只不过因为魏敬事之事太过恶劣,再加之他对姜无谄的信任,这才心中起了怀疑。此时经过姚厚德一番游说,他对魏可宗的那一丁点儿怀疑也消失殆尽。

这个案子查与不查于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但朝廷之所以设御史台,便是为了监察百官。如今姜无谄弹劾魏可宗,若是他置之不理,日后还有谁会冒着得罪权贵的风险直言进谏?若是其他御史和忠诚敢谏之人因此而寒了心,日后没了这些人在他身边进言,恐怕他就真的成为孤家寡人了。

姚厚德自然明白李复书的担心,但他却另有考量“这件事情要查清楚不难,但皇上可曾想过,若是最终查明魏相确实是被冤枉的,皇上日后该如何和魏相相处?魏相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旦想到皇上仅因为一些无凭无据的流言便怀疑他,岂不令君臣生隙?”

李复书面露为难之色“我便是因为此事难办,所以才问你。”

若不是顾及他与魏可宗的君臣之谊,他早就派人去彻查此事了,又何必在这里烦恼?

姚厚德见君臣二人想到一块儿去了,很是欣慰,想了想,道“神武太后在世的时候说这世上没有比魏相更懂礼的人,让魏相身兼尚书令和礼部尚书二职。因着这份信任和看重,无论那些人对魏相如何威逼利诱,还是骂他奴颜婢膝,毁他清誉,魏相始终尽心尽力辅佐神武太后稳定朝局,使百姓免于动乱之苦。”

“神武太后去后,太上皇拜魏相为辅政大臣,凡事必与其商量之后才做决定,魏相旦有所说,太上皇无不听之,即使是最得圣宠的康宁公主进谗言污蔑魏相,太上皇也从来不怀疑魏相。因着这份信赖和托付,君臣上下一心,南唐才能在当年内忧外患的汹涌情势下得以保全。”

“也正因为如此,皇上对魏相越发看重和信任,竟然让魏相身兼尚书令、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要职,这样的信任和重托可以说史无前例。而魏相也不负皇上所托,每日忙于公务,事无巨细,直至累倒在了病床上。皇上,由此可见,只要君臣一心,便能够救万民于水火,救国家于颓势,使国家繁荣昌盛,泽披四海。如此看来,这份君臣之谊岂不是太可贵了吗?如此宝贵的东西,应该悉心爱护,切不可因为一些风言风语就毁了呀。”

若重大臣而不重御史,则恐怕大臣犯错而无人敢谏;若重御史而不重大臣,则又恐怕伤害了君臣情谊。

姚厚德历数魏可宗与三代君主的君臣之谊,他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不言而喻。

“可姜无谄”李复书自然明白姚厚德说得有理,只是究竟是广开言路,还是维系君臣情谊,他仍然心中犹豫。

姚厚德道“委大臣办大事,责小臣办小事,为治之道也。若陛下信小臣而疑大臣,委以重任而求其细过,则刀笔之吏必将顺从旨意舞文弄法,诬告成风,百般构陷其罪。姜无谄听信流言,没有查清事情的真伪便指摘当朝宰相,虽然并不见得是他本意,但皇上若是顺从其意追查深究,则无疑是给别有用心之人开了一扇迫害忠良的通天大门。”

“这难道朕像是那不辨忠奸不明是非的昏君,会被奸佞之人蒙蔽?”李复书不高兴地道“被弹劾之人若有冤屈,他们在被调查之时自可陈情。”

姚厚德道“可往往官员们若陈述辩解,会被认为内心不伏罪;若不辩解,又会被认为犯罪属实。进退两难之下便会造成官员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