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是快乐(1 /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每到中秋,这首诗都会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钻出来。牵着我回到遥远的童年。

童年是苦涩的,但童年的中秋是快乐的!

在我记事的时候,只知道周围一个村庄,挨着一个村庄,不知道除了村庄,外面还有什么。

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大人们常说的湾地(淠河支流的瓦埠湖畔)。湾地里除了水草丛生,蒿子遍地。

那里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那里有渡口,码头;那里是鸟儿的天堂;那里牛羊成群,野鸭歌唱,牲畜遍地。

我就跟着我那“反革命”的“右派”大伯,每天清早,赶着全村的猪,在大伯的动听的吆喝声中,伴着那些牲畜长大。

懵懂中,只知道爸爸很久才回来一次,而且都是半夜到家,过一天,又在天不亮离开家。

听妈妈说,有一次周末,爸爸回家,因为冬天天黑的早,爸爸所在的学校,到家有三四十里路,爸爸抄近道,走小路。夜,没有星星,没有月亮,漆黑一片,爸爸错把白茫茫的水沟看成大路,一个踏空,掉到水里……

记忆中的中秋节,爸爸总是和我们一起度过。那时的中秋,也是我和小哥最快活的时候。每到中秋,爸爸提前一周,会带着我去湾地,用镰刀砍黄蒿。

到了中秋时节,满地的蒿子结满了种子,金黄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一阵阵风吹来,清香清香。

爸爸挥动着镰刀,我就用手拔,太牢固就只能撸掉一点种子,捧在手里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大人们说,黄蒿枝和叶拿回家把不熟的梨放在里面捂,几天后,梨子黄黄的,香香的,吃起来香甜可口。

我们砍完蒿子,爸爸就用绳子捆绑好,用小扁担挑起,看着一捆蒿子在扁担头上荡秋千一样,爸爸只好用两只手抓住提着走,因为爸爸不是庄稼人……

回到家里,爸爸把蒿子摊开来,晾晒在太阳下,过一阵,翻晒一下,晚上堆起来,怕露水打湿了。

第二天继续晒,直到晒干。

到了中秋节的下午,爸爸找来麻秸秆,稻草,把黄蒿夹在麻秆中间,然后用稻草一节一节扎好,一个长长的火把就做成了,我走过来转过去,越看越喜欢。

此时,妈妈也在不停忙活着炒芝麻,作糖馍。她把芝麻倒在锅里炒,不一会,院子里飘散着,炒芝麻的香味。

妈妈把炒好的芝麻,放在桌子上用擀面杖擀碎,炒好的芝麻,经擀压后,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加上红糖拌匀,香甜可口,没等妈妈和好面,我和小哥就用手抓着吃。

妈妈说“吃光了就不够包糖馍了,糖馍更好吃”。

我们等啊等,急的在灶台前转,看着妈妈一个人锅上锅下忙着,一会添点柴火,一会揭开锅,把糖馍翻过来,贴在锅上继续添火。

有时候,趁妈妈不注意,我给她添更多柴火,心想赶快烧熟。

妈妈说“烙糖馍先大火,然后中火,再文火,这样烙出来的糖馍两面黄,特别香,急不得”。

等啊等!糖馍终于出锅了,抓一个就咬,“小心烫着”。妈妈话音未落,这边嘴里已经烫了个泡泡,忍住痛,边吹边换着手继续吃。

那个年代,买不起月饼,即使有钱,没票也买不到,糖馍成了中秋节家家户户必备的佳肴,碗口大的饼,里面包上芝麻馅,咬一口,香甜浓郁。

吃着饼,看着月亮慢慢升起,希望在这一晚,看到传说中,月亮里的常娥仙子和玉兔。

人们把糖馍做成圆的,意味着中秋团圆,那里包着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妈妈的唠叨,是妈妈的汗水,是妈妈对全家人的爱!

这时候,村头传来了“玩火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