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进京赶考(2 / 3)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同时二甲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虽然若是没有殿试,便都是进士出身,没有那次一等的同进士出身。

可是进士出身也好,同进士出身也罢,差了一个字而已,实际意义并不算太大。但是这些人可就跟一般进士出身不同了,再加上这是赢夫登基第一次殿试,这批人堪称赢夫的第一批学生。

科举有个规矩,每场考试的考官,学子们需称老师。官场上这所谓的师生,可不单单是喊上一声这么简单。

这代表着两人之间的关系,学生有事,老师需要帮忙。

老师有事,学生也义不容辞。所以自古以来科举的考官,便是一份美差,是展开自己官场人脉的神兵利器。

殿试这种事,若是开的多了也就罢了。可是这事赢夫登基以来头一次殿试,这批学子,便是日后赢夫的心腹骨干。

莫看史书上写的皇帝任用贤臣的故事如何娓娓动听,实际上皇帝要用人,无外乎那么几种路子,最常用的便是这科举。

一层一层选拔而来,总有那么几个可堪一用的人才。

所以此次殿试录取的这批人,必然马上会给予空缺,办法无外乎是刚才所说的,让一些官员提前告老,甚至组建一些新的机构部门,总之必须马上安排下去。

所以此次科举,天京城之热闹无与伦比,各地会馆已然住满,京城各路官员几乎每日都在应酬各种同乡谊会。

一些小地方来的学子,甚至只能露宿街头。天京城的酒店客栈已经不是有钱就能住的地方了,唯有有钱就能住的,便是已经炒到一晚八百两银子的春风阁。

其他几家略差一点的青楼也得六百两的要价,半掩门的暗娼也几乎不做生意了,把房子租出去自己去了春风楼兼职,须知现在到处的姑娘都是供不应求。

这场面朝堂也不是没有预料到,各地小试与乡试之时便已经有这种情况发生,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谭正也已经早早下令,提高考试标准,限额择优而录,每省仅限二十人。接下来全国各处的奏章雪花一般的飘来,无外乎都是哀求放宽人限的。

到了这个时候,谭正人已然不在京中,被掳去了大理。

朝廷里坐着的王景隆倒是也算负责任,硬生生没松口,这口没法松啊,一下子冒出来好几百个举人算是怎么回事?

最后还是一位王景隆的得意门生亲自进京,说动了王景隆。

需知各地今年仅仅因为进京赶考,税收涨了近三成,而且各地官员所收的孝敬。

那人趴在王景隆耳边悄悄说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数,位高权重如王景隆这般,竟然也瞪大了眼睛。最后赶在乡试召开之前,人数改为了六十五。

这一改,省省录满。

这个问题朝廷早有准备,其实说起来无外乎多了些举人出身罢了。

大秦与大唐不同,大唐时读书人从中秀才开始便有微博的俸禄可以拿,寓意激励人们读书。可是大秦只有进士出身才会不管有没有官职都有俸禄拿。

乡试在会试前一年举行,也就是赢夫被掉包那一年,本来会试与殿试应该在今年举行,为了迎合赢夫的登基大典,特意改在了明年年初。

所以朝廷有一整年的事情去处理这个问题,倒也不算太麻烦,抄王景隆的家的确抄满了国库,所以就算看在钱的面子上,这事也只有认了。

无外乎会试的时候卡的严格一些,保证录取人数与以往一样罢了。

这些人中虽然多有贿赂考官之嫌,可是贿赂也分很多种。单单露一点考题,有时候也多是面子上实在过不去。

所以这些人中,倒是没有那一无所是之辈。至于这些学子家中为何愿意花这大价钱,自然是一个举人身份稳赚不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