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走亲戚(1 / 2)

这几天,学校的氛围紧张又兴奋,因为期末考试就要来临了,石倩更是会迎来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每天大家都沉浸在复习和练习的学习中,仿佛是比赛前的热身运动,紧张又期待。

也是无论多忐忑,考试还是来了,铃声一响,试卷下来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多少天的辛苦努力,就体现在这一刻了。

也是在这时,孩子们方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至理名言。

这一年的冬天,石倩小学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市一中,这是全市最好的中学。

寒假一到,离年就近了,买新衣购年货,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年味越来越足。

除夕的夜里,门头高挂着灯笼,炫彩震天的炮竹,欢天喜地的春晚,玲琅满目的年夜饭。

这个时候人们总是怀着对来年的希望笑的满心欢喜。

年一过,石辰十三岁了,石倩也九岁了,都是小大人了,石辰的个头如今都比王秋凤高了。

“要搁以前,辰子这年岁就该说亲了,隔两三年新媳妇都到家了”石婆子感慨道。

“以前穷,孩子早当家,年纪小小的就担着老小的责任,新社会了,看着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呢,学业为主”王秋凤就笑着说道。

“可不是,要不说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啊”石婆子羡慕的说道。

王秋凤不置可否,笑了笑。

去年秋后石冬结婚,也才不过十七岁,石阳和石月也就比石辰大两岁,也早早就订了亲的,村里有家里一年不办两个事宴的说法,虽说都分家了,不过还在一个院里,所以今年和明年,也就两年里都是要完婚的。

也唯剩下一个比石辰大一岁的石星还没被说亲,不过照着村里的风俗也离的不远了。

这时候年轻人还没有到外头打工的说法,一是岗位少,当工人那都是有要求要关系的,二是老一辈的思想,世代农耕没啥文化,总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春节过后,一家老小回了次村里,大包小包的都是带回去的礼品。

这一年里,石大壮新起了房子,宽敞明亮,不过新房子潮气重,要晾大半年,所以还住在老宅里。

石夏这一年里在临街的墙根起了两间房,一间两夫妻住,一间开起了合作社,小日子过得也是风生水起。

如今二妮也有了身孕,张清清这个婆婆再不喜欢这个儿媳妇,那每天不在一个屋里,那也生事儿的时候少。

王秋凤带着孩子们每家里都坐了坐,一晃也到半晌午了,这公婆回来,石大壮和石二壮两兄弟尽孝心,要做饭款待,连带着三弟一家也是要留饭的。

好久不开火也懒得回去收拾,大家便都留下了。

时间离吃饭还早,村里怎么都要到三四点,王秋凤就带着孩子们提着礼品回了了趟娘家。

一路上少不了和村里的婆姨们打招呼,也是红火的很,正月里,走亲戚的时候多,不过今儿,也是赶巧了,家里嫂子们都在,也是齐全的很。

今年的年礼,王秋凤给她娘和他爹带了些布料,又给了两斤肉,三个哥哥家和弟弟家每家给了一包糖和一斤饼干。

大嫂也是刻薄惯了,张口就说“我说凤儿啊,你这大城市待久了,回来一次就给你侄子侄女们带回些这来呀”

“大嫂,我不如你,每次回娘家都能大鱼大肉的带回去”家里每个人的性子她都了解的很,王秋凤说完,便瞧见她娘娘狠狠的瞪了大嫂一眼,。

大嫂悻悻然的闭了嘴,二嫂是个软绵的,给啥都低着头接了,三嫂炮仗脾气,不过也不是不讲理爱闹事的,笑着接了说了几句体面话就回屋了,弟媳妇这几年的锐气也是被这个家消磨殆尽,喊了人也就坐一边了。

石花摸着布料倒是一时也没刺儿她,王老头倒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