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浩然正气出现了(1 / 2)

林天山走到位置,从容的拿起毛笔,然后放在手上稍微熟悉了一下,这才动笔写到

《观刈麦》

林天山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林天山写完这首诗,气息略微有些虚浮,因为,他体内的浩然正气还不算多,毕竟他才刚成为举人不久,他也不能和苏离在举人的时候相比。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苏离见状,走了过去,拿出一滴大儒心血,然后拍碎,让它变成了纯粹的浩然正气。

“天山,将这股气息吸进去,你就会很快恢复的。”

“是,老师。”

随后,苏离说“诸位大儒,我的学生已经写出来了,不知哪位大儒来评价一下。”

大燕皇朝的谷大儒说“老夫来,这样也能让双方都满意,苏公子放心,老夫定然会实事求是。”

毕竟现场这么多人盯着,再加上渭湖两岸以及酒肆当中的人,他谷如风也不能做出这种有失公道的事情来。

苏离说“那就有劳谷大儒了。”

谷大儒走过来后,仔细的看了一遍这首诗,然后摸着胡子点了点头才说“嗯,不错,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祖母、母亲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起在田间劳动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笫三层八句,诗人将视线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赋税逼迫得家破人亡,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赋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