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二圣北狩风雪路(1 / 4)

因靠前指挥灭宋之战,正乾六年(公元1127年)的元日(春节),徐泽是在巡幸途中陪同护卫将士和新取之地百姓一起度过的。

但大同帝国开春之后的籍田和紧随其后的灭宋献俘仪式,都需要皇帝亲自参与。

由是,徐泽还是提前结束了本次巡幸。

一月初九,皇帝车驾抵达河北路冀州衡水县。

早在宣和二年,大名府之战同军击败宋军,同舟社控制河北两路后,徐泽便将兴修水利、铺设道路和治理黄河三项大事结合起来抓。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造和持续加固,如今的黄河大堤不仅是坚固的防洪工程,还是沟通大同南北的交通要道。

徐泽这次返回燕京,便选择了经由黄河大堤北上,以实地检验这几年的治河成果。

皇帝以万金之躯深入险地,自然会有忠心的大臣极力劝谏,而挂名主持治河大事的工部尚书陈规却丝毫不慌。

黄河大堤加固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其人一直都在亲自督办,心里还是有数的,皇帝车驾通过完全没有问题。

当然,问题的关键还是此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黄河全流域大面积封冻,下游流量极小,防洪的压力微乎其微。

要是在这种情况下,都对大堤的牢固程度没有一点信心,其人这个工部尚书也可以直接引咎辞职了。

其实,陈规还是承担了一定压力的。

去年夏天洪峰期,冀州黄河段就曾决堤过,并造成了近万百姓受灾,十余人失踪的严重后果,这也是大臣们反对皇帝“以身涉险”的主要原因。

赵宋王朝违背自然规律试图以水阻兵的“三易回河”之举极度愚蠢,因此而造成的“人灾”即便在其灭亡后,还要持续至少数十年。

所以,早在大同立国前,徐泽便提出了“百年治河”大目标。

结果还算不错,其人这一路走来,无论是堤防体系建设,还是官员对治水工作的熟悉程度,以及百姓抗灾自救的常识掌握,都要明显好于当年。

便是去年的冀州黄河段决堤,洪峰来临前官府发出了预警,决堤后的处置也非常及时有效,将损失降到了最小,灾后重建也比较得力,受灾的百姓基本没有怨言。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

任何时代都不会缺少混日子、干坏事的官员,大同照样有。

只不过现在尚是欣欣向荣的政权新生阶段,且监部、吏部和法部接连出狠手打击的效果比较明显,相对于腐朽的大宋而言还是少了很多。

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这一路的情况还要略略好于徐泽的预期。

皇帝满意的结果,自然是各地表现优异的官员皆有奖赏。

大同立国之后就一直在开疆拓土,官员缺口很大,更需要能臣干吏。

可以想象,这些受奖赏者的前途必然一片光明。

人与人的喜乐哀愁并不相同,有人欢喜必然就有人愁。

因懈怠职事或贪赃枉法而将受到处理的河北官员不提,被同军三路大军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赵构更是一度生出了就这样放弃的颓废想法。

幸好,关键时刻,其人等到了最有力的增援,并成功逃出生天。

当然,宋军的喜讯即是同军失利。

“败了?”

徐泽接过范青递上的第五军军情急报,认真查看起来。

为了创造“十面埋伏终有一疏”的战场形势,马扩之前拟订作战计划时,便刻意控制了各部作战命令下发的时间。

第五军渡江部队收到命令的时间最晚,仓促间难以凑齐运送重炮营过江的船只,且汉阳水系众多重炮营难以展开,便只在汉阳军投入了张雄一个缺编师。

其部在前面的渡江和穿插作战表现都很不错,接连打败了依托地势顽抗的宋军,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