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死守社稷赵官家(1 / 4)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08 字 2021-10-31

借着淮南紧急军情的干扰,赶走了干不了正事还尽添乱的朝臣们后,大宋赵官家却没法安静地发会呆。

经过百官之前的激烈争吵,留下来继续议事的宰执们终于有了灵感,各自都想出了应敌之策,并纷纷向皇帝进言。

但听完宰执们的高见之后,大宋皇帝赵桓的脑瓜子更疼了。

真正能通过各种黑白规则走上高位的文武官员没有一个是真傻子,任何异常行为背后也必然有其原因。

大同都摆明车马就是要灭宋了,众臣居然还在纠结要不要割地这种离谱的问题,只能说这样的想法太具有普遍性了。

或者说,一直装睡的大宋精英们装着装着就真的睡着了。

由翰林学士直接提为中书侍郎的何矯便是还在梦游的人之一,其人好似还没有意识到大同灭宋之意有多坚决,仍在纠结实际已经没有必须要再讨论的淮南问题。

“淮南之地,割之则伤两淮军民之盼,不割则寿春、光、濠、楚等州府已失,不若任之,但饬守备以待。”

而少宰唐恪到底是多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看问题就比何矯要清晰得多。

其人已经意识到了大同是玩真的了,更清楚南阳也守不住的现实。

并建议皇帝留太子居守南阳府,然后带文武百官以亲征为名西幸秦雍之地,待敌攻势减弱后再图恢复。

种师道病故之前就曾上书请天子西幸陕西,朝廷为此也讨论过一次。

结论是去了陕西就回不来,最终还是得亡国。

唐相公到现在还说这些没意义的屁话,如其说是向天子进言提建议,还不如说是看到了危险却没能力解决问题的干嚎,自然遭到了其余宰执的鄙视。

于是,这帮人又是一顿吵。

赵桓到底是遗传了道君赵佶的部分优秀基因,虽然皇帝做得极其窝囊,基本的鉴别力却是不缺。

在众人的吵嚷,其人终于想明白了究竟谁怎么回事。

赵桓其实比大部分臣子都清楚正乾皇帝这次是玩真的,大宋逃不脱即将灭亡的命运,但他还是不想背这个亡国之君的骂名。

哪怕最终还是要做亡国之君,也要召集文武众臣来进行大朝议,百官共同决定大宋该不该亡怎么亡,也好过让他一个人来背亡国的黑锅。

可这帮臣子要么是真糊涂,要么是装糊涂。

没有一个人上当,都故意避开大同真要灭宋这个敏感话题,就死揪住可以算是“无关紧要”的淮南问题不放。

吵吵嚷嚷了大半天,自然什么结果都没能吵出来。

赵桓在朝会上早就憋出来一肚子火,又想到迟早都得面对的亡国之君命运,见众宰执到了这个时候还再玩这一招瞎扯蛋,也是彻底没了耐心。

由是,众宰执正争吵不休时,大宋皇帝突然以足顿地,大叫道:

“都别吵了!朕意已决,哪里也不去,朕就留在临安,以死守社稷!”

皇帝态度坚决地定下了调子,本就没有想出什么良策的宰执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反正跑与不跑大宋都要亡,还不如留下来搏一搏。

有了明确的方向,随后的讨论就简单很多了。

天黑前,大宋君臣终于拿出了应对大同灭宋之战的行动:

其一,建南阳、河南、河中、扬州四个都总管府,分总四道兵马,以集中力量抵抗同军即将展开的全面进攻。

其二,下哀痛诏,命京西、淮南、永兴军路等路帅臣传檄延边各军州,紧急情况下不必等待朝廷诏令,可便宜行事。

特别之时必行特别之事。

大宋一直被大同按着打,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军队没有战斗力,怎么打都打不过。

宋军脱胎于五代藩镇,当初也是非常能打的。

后来被废了武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