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拨乱未必反正(1 / 4)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233 字 2021-10-13

大宋太宗皇帝赵光义灭掉北汉后,不顾众臣反对,强行北伐,硬是将开国精锐兵马大半葬送于高粱河。

七年后,其人又趁着辽国新君初立内部不稳之机,再命三路大军北伐。

结果,还是惨败。

此后,宋辽两国攻守易势。

这期间,白藤江之战交趾独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党项坐大,蜀地又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严重打击了赵光义的个人威望。

为了自己的帝位稳固,其人只能不断强化守内虚外和以文驭武的国策,逐步削夺军头的权力,使得向来有造反传统的军队战力尽废,再无法对赵氏江山造成严重威胁。

等到赵光义死去,大辽为报复大宋屡次兴进犯而大举南下时,大宋军力不振的问题便显露无疑。

辽军连战连捷,凿穿了河北路,兵锋直抵澶州(即后来的开德府)濮阳县城下。

危急之时,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寇准的力劝真宗皇帝赵恒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复振,守住了摇摇欲坠的防线。

辽军则因孤军深入,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困难,又攻击守阻,情况相当不妙。

不过,宋军虽然主场作战,而且人数比敌人更多,却是守城有余攻击不足,想赶走战力强悍的辽军同样不容易。

辽国承天太后萧绰意识到继续对抗下去于两国都不利,乃主动释放和谈的善意,最终与大宋达成澶渊之盟。

从此,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状态,并开启了此后一百多年的和平时代。

宋辽两国签订盟约后,辽军主力如约班师回朝。

但一些随主力南下的部族武装还没有捞够钱财不愿意就这样走,仍赖在河北各地劫掠,赵宋朝廷乃以大军“护送”。

如今,同宋两国签约后,正乾皇帝就立即分批退兵,却又沿途招揽官吏百姓,严重扰乱了各地社会秩序,与当年辽人南下时情景看起来有几分类似。

李纲以澶渊之盟旧事上书,实际是建议皇帝派大军驱逐行动拖拖拉拉的同军,必要时打几场反攻,如果能够趁机夺回失地那自然再好不过。

同军这次入侵来势极为凶猛,眼看就要攻破大宋国都临安城,赵桓冒险出城见了徐泽一面,才乞求对方放过自己一马。

现在,局面占优的正乾皇帝主动撤军,赵桓好不容易才松了一口气,打心底里不愿再招惹强大的同军。

两国议和之后,其人便听取了部分臣子的建议,下诏追封范仲淹为魏国公,追赠司马光太师、张商英太保,并除元祐党籍学术之禁。

此诏绝非小事,而是对道君二十多年残酷打压正派士大夫的拨乱反正,代表着大宋朝政将要再次由新到旧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是极为强烈的政治信号。

诏令一下,众多正派臣子就争相上表为皇帝歌功颂德。

同军尚未退去,赵桓便被臣子们捧到了挽救江山社稷和百年国运的神坛。

其实,赵官家并没有这么复杂的想法。

其人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家老子信用新党开启党禁,才致大宋江山残破到如今这一步,也让朝野内外对他骂声一片。

既然新党解决不了大宋的问题,那便让旧党再次出来执政。

亲贤臣远小人能不能治好国,暂时不知道,但至少能让他落个“好皇帝”的名声。

其实,绝大部分能力超群抱负远大的君主并不在乎臣子们对自己的评价。

君与臣,本就是对立又合作的主从关系,君主的抱负应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功业,而非非狗屁不是的士林舆论。

但对赵桓这等根基浅薄的又缺乏政治手腕的皇帝来说,士林舆论就非常重要。

没有“真正的贤臣”支持,一帮尚未出仕的太学生就能以舆论裹挟民意,对其指手画脚,甚至肆意屠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