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原来还可以这么玩(第三更,精品加更,求订阅!)(2 / 3)

,就比如你们的配方或者是原料出了问题,那还不得我们哈药给你负责?这事儿不行!我坚决不同意!”

李宪仍然没理他,看着孙光笑道,“哈药目前还没有保健产品。我认为,代工保健品,对外界,或者说对股市来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现在的保健品市场……很热啊。如果需要的话,我们新北可以替哈药放出一些风去。”

听到这里,孙光鼻梁上的眼镜一闪,面孔凝重了起来。

一旁,王哲林见自己三番五次的被李宪忽视,已经是火冒三丈“我们哈药集团是正儿八经的国营药厂,是北方处方药生产第一大企业。你能不能别……”

“王经理,你给我点儿时间,我想跟李董详细的谈一谈这个事情。”这回,轮到王哲林的话还没说完,被孙光制止住。

在王哲林憋得通红的面色中,孙光对李宪做了个请的手势“李董,去我办公室。”

李宪点了点头,起身离座。

在往后二十年,哈药集团以广告催动产品销量,然后再以二级市场炒作圈钱,催动股价上行反补平衡大笔广告支出的模式,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说哈药集团日后有钱膨胀也好,上行下效胡乱挥霍也罢,那都是国企病作祟。

以营销带动实业,以实业带动股市,再以股市升值弥补平衡营销成本的操作方式,无疑是相当高明的。

虽然因为过于依赖这个路子,导致后来的竞争对手跟风厮杀,整个市场上同质化产品过多,最后让哈药失去了营销优势而颓废了下去。但至少在营销,实业,股市三位一体的初期运行中,哈药不论是在利润还是在知名度上,都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哈药集团很明显还没有解锁这个姿势。

而李宪,不过是把羊头挂在了狗肉上面,用新北的归真堂品牌,去推动这个过程。

至于以后哈药能不能受到启发,扔下自己单干,李宪丝毫不怀疑。

这是肯定的,这世界上傻子没那么多。

可国企的效率,他同样清楚。特别是哈药这种守着整个省十几种对医院供应的药剂生产企业。想放下身段去开做保健品,如果不通过收购,凭他们自己去策划开发,没个一年半年的项目落不了地。

就算是通过收购手段,整合的时间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所以,留给哈药方面的选择不多。

想要在短期之内迅速提升集团股价,那么和新北集团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以后?

以后的事儿,谁能说得清楚呢?

没准儿一年两年之后,归真堂成了不亚于飞龙和太阳神这样的存在,反过头来吃了哈药五厂都说不定。

也没准儿一两年之后,归真堂折戟沉沙,变成保健品市场上的一句枯骨也保不齐。

先把眼前的便宜占了再说。

这就是李宪的想法。

当听完李宪那以归真堂品牌广告营销造势哈药有意进入保健品行业,从而催发实现“三位一体”的论调,办公室中的孙光抑制不住心中激动。

哈药的情况是啥样儿的?

93年之前,集团连年亏损,效率低下,产品难卖,资金紧张。

自打92年夏天“深市认购证事件”之后,决策层突然发现故事可能是拯救国有企业的最佳手段。经济学家们纷纷献策,指出“通过股市市场融资,搞活增强国有企业实力”的策略。京城由此组建了证监会,将股票的发行权从浦市和深市的两个交易所手里收了上来。

然后,便对国实行扶持国有企业的指标配额制上市机制。说白了,这个机制就是由中央方面确定上市额度,然后按照系统分配到各个部委,再由各部委按地域分配到各个省市自治区。

而当配额发到龙江省的时候,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