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论功行赏(1 / 2)

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初,也先终于率领着残军回到了塞北,至此,京城戒严解除,明廷在这场保卫战中取得了完胜。

经此一役,新君朱祁钰的威望和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巩固,而兵部尚书于谦更是被视为“国之重器”,至于纪凌、石亨、朱仪等人,自然也都因为功勋卓著而在朝中饱受赞誉。

这种情况下,论功行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先兵部尚书于谦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这并非朱祁钰小气,而是因为于谦对于更厚重的封赏坚决推辞。

作为弥补,朱祁钰便授予了于谦总督军务的权力,同时在私下里向他诉苦,说什么“朝中无人,都督府目前又难当重任,因此只能由于少保来主持大局”。

于谦也明白朱祁钰说的并非假话,因为之前在五军都督府主事的人几乎死了一大半,所以他便接受了朱祁钰授予他的这项权力。

可朱祁钰却没有想到,他这一个不经意的权力授予,会对后世都督府和兵部的变化更迭产生怎样的影响。

当然,在目前看来,只是由于谦掌管的兵部暂时接任了国家的军事大计,但身为武将的纪凌、石亨等人也并没有因此而遭到打压、遗弃,恰恰相反,他们都得到了很高的封赏。

年已不惑的石亨在这场战争中获得的好处最多他因功被封为武清伯,加上前时已升任为右都督、掌五军营,可以说是目前军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至于宁阳侯陈懋,由于其已是侯爵,且在这场战争中立的功劳也不多,因此便只是加了一个太子太保的官衔,同时仍任左都督,掌中军都督府之事。

不过陈懋是个老人精,他知道自己已是古稀之年,官途基本上算是走到头了,如果再贪心不足的话,难免会遭人忌恨,不如趁机退位让贤,也好积累点政治资本。

因此便主动表示自己身体不好,难以署理军事,同时建议将都督府一概事务交由石亨等人处置,并将石亨进封为候,自己只是挂个名就好了。

石亨当然看得出来陈懋这是有意示好,因此与他一番推辞互捧,石亨这个武清伯摇身一变便又成了武清侯,至此各自算盘全都达成,可谓皆大欢喜。

石亨被封了“武清侯”,他的侄子石彪自然也跟着与有荣焉,从一个小小的指挥同知被升任为都指挥佥事,也是妥妥的正三品大员了。

朱仪立功也不少,但由于他父亲朱勇兵败鹞儿岭的缘故,他就只是继承了一个“成国公”的爵位,然后便再无任何封赏。

当然,这也是朱仪自己请求的,因为他希望用自己的功劳来换取一个为父亲正名的机会。

朱祁钰和于谦皆感念其忠孝,加上监军刘僧耽搁干扰一事也逐渐明朗,因此朝廷便承认了他父亲朱勇的功绩,并追封其父为“平阴王”,谥号“武愍”。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纪凌,虽然他只被封为了“忠勇伯”,兼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掌三千营,但他只有二十一岁啊!

就算是私下里被人说成踩了狗屎运的石亨,也是花了十多年才走到今天这一步,想当初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才刚刚继承了自己父亲那芝麻大点的小官职,天天琢磨着怎么立功升迁呢!

照此说来,纪凌这二十来年应该每天都在踩狗屎走路……

至于其他人的封赏,就显得不那么走心了,譬如此次守卫朝阳门的刘安,就只是判了一个“功过相抵”,恢复“广宁伯”爵位的处理,等于那么一大通算是白忙活了。

纪凌的老爹纪广终于也升官了,成为了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还是得让自己的儿子管着,而且没有爵位……

张辅的二弟张輗和三弟张軏分别升任为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和前军都督府右都督,两人的儿子张瑾和张斌则分别在自己的父亲手底下做了个经历司经历,嗯,愤愤不平中……

总官兵